10月30日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曾用笔名蔡叔声、丁一之、丁谦之、黄子布、王老吉等。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杭县。

    1920年赴日留学,翌年2月考入日本福冈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1925年入九州帝国大学深造,1927年因参加日本左翼文艺运动被驱逐回国。1929年参加筹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时组织上海艺术剧社,后又参与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932年应聘为明星影片公司编剧顾问,1933年问世的《狂流》被誉为“中国电影新路线的开始”。同年,任中共电影小组组长。被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此间相继完成电影剧本《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脂粉市撤、《压岁钱》等。同时以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和话剧《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等享誉文坛。

    抗战爆发后参与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任《救亡日报》总编辑,参加话剧《保卫芦沟桥》的创作。抗战期间创作的话剧有《一年间》、《心防》、《愁城记》、《水乡吟》、《法西斯细菌》、《离离草》、《芳草天涯》等,电影剧本有《白云故乡》。1945年4月任重庆《新华日报》代总编辑。1946年6月调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中央代表团工作。同年10月赴香港、新加坡。1949年春创作电影剧本《恋爱之道》。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改编了《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等电影剧本。著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电影论文集》等。

    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颁布俄国首部宪法,确立杜马作为立法机关。俄罗斯国家杜马是俄罗斯联邦会议的下议院,有450个议席。国家杜马是俄罗斯的常设立法机构,主要负责起草和制定国家法律。参加议员的资格为最少21岁以上的公民,任期五年。根据俄罗斯宪法,下议院
    以简单多数方式通过法律,得联邦委员会(上议院)通过,由总统签署生效; 
    以三分之二多数方式通过修改宪法; 
    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联邦委员会对法案的否决; 
    会同联邦委员会四分之三,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总统对法案的否决; 
    通过或否决总统对总理的提名; 
    委任副审计长及一半审计官; 
    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弹劾总统议案。 

  在瑞士苏黎世的苍松翠柏之间,有一座白色的大理石纪念碑,碑的正面有一位白衣战士的浮雕,他正跪下给一个濒于死亡的伤兵喂水;碑的背面刻着几行字:

  让亨利杜南

  1828——1910

  红十字会创始人

  亨利·迪南于1828年生于日内瓦,1910年10月30日在瑞士的海登去世,终年82岁。

  青年时的杜南就对社会底层的老弱病残怀有深切的同情心,主张废除奴隶制。1859年,他来到索尔弗里诺,恰逢拿破仑三世直接指挥的意法对奥战争中的索尔弗里诺战役的最后阶段。在那里,他看到了尸横遍野的惨状。一些快要死去的伤员挣扎着,拉着他的裤管惨叫:“水!快给我水!”这悲惨的情景,使迪南立即投入了救护伤员的工作。

  1862年,杜南根据这次经历写了一本书:《索尔弗里诺的追忆》。在书中,他把因缺乏医疗护理而导致伤员死亡的悲惨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并提出主张:制定法律,保证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战俘;在世界各国创建志愿救护者的常设组织,不分种族、国籍、宗教信仰和政治信念,救助伤员。迪南的书和倡议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并被译成各种文字,传遍欧洲。一些国家的王公、元首,甚至亲身经历了索尔弗里诺战役的拿破仑三世都对此表示支持。

  1863年初,日内瓦公共福利会研究了迪南的倡议,决定成立一个包括杜南在内的5人委员会。随后,杜南奔走于14个国家,宣传他的主张,终于促成了在同年10月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来自15个国家的36位人士参加了会议,会上提出成立民间救护团体。为了表示对杜南本人的敬意并表彰东道国瑞士对会议所做的贡献,代表们一致同意,以瑞士的国旗为标志,只是颜色改为相反的白底中间一个红十字,并定名为“国际红十字会”。第二年,由瑞士政府发起,在日内瓦召开了有16个国家政府的代表参加的外交会议,签订了《关于改善战地伤兵境遇的公约》。从那时起,伤兵救护组织就开始在各国成立起来。如今红十字运动已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开展,红十字会已成为世界三大组织之一。

  杜南把一切都献给了救护事业,他耗尽了自己的资财,自己的企业也于1867年破产。后来他曾在巴黎的贫民窟生活过,还因付不起房租而睡过火车站的长凳。62岁时,他在瑞士海登为老年人创建了一座济贫院。这位国际红十字会的奠基人于1901年获得首次诺贝尔和平奖金。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曾用名黄训、孔宇,广东番禺人,出生于澳门,是中国现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冼星海1905年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学习。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 保罗杜卡斯。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黄河之恋》、《热血》、《夜半歌声》、 《顶硬上》、《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赴苏联学习、工作。于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在苏联期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三十五篇。由于他对将音乐用作革命所作的探索,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音乐家”的称号。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总协定”)是在美国倡议下,于1947年10月30日由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的一项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它是包括一整套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各种规定、规章、允许实施的措施和禁令的法律文件。总协定于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总协定”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关于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但建立一个永久的世界性贸易组织的构想最早可追溯到二次大战结束前。1943年,美国为确立其在全球经贸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倡议成立一个旨在削减关税,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国际性贸易组织。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会议上,与会各国建议在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时,成立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使它们共同成为支撑世界经济“货币-金融-贸易”的三大支柱。二战结束后,美国向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提议召开世界贸易和就业会议,建立国际贸易组织。1946年2月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通过了这一建议,并成立了筹委会。同年10月,筹委会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并决定成立起草委员会对草案进行修改。1947年4月,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二次筹委会通过了宪章草案。同年11月在哈瓦那召开的联合国贸易和就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即《哈瓦那宪章》,同意成立世贸组织。但因美国等一些国家未予批准,国际贸易组织未能成立。

  但在1947年4月至10月举行的贸易谈判中,世界20多个国家就关税减让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为尽快实施减税协议和《哈瓦那宪章》中有关贸易政策,促进贸易自由化,起草委员会把关税减让谈判协定与《哈瓦那宪章》中有关贸易政策的内容合在一起,形成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前三部分的基本条款,即有关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和禁止规定数量限制或实施配额制等指导原则,作为“临时适用议定书”于194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在关贸总协定临时实施的过程中,特别是1986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启动后,由于乌拉圭回合谈判涉及的领域颇为广泛,几乎与《哈瓦那宪章》关于国际贸易组织的设想一致,因此,无论是各缔约方政府,还是学术界都非常关心成立国际贸易组织问题,普遍认为有必要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建立一个正式的国际经贸组织。

  1990年初,欧共体轮职主席国意大利提出建立多边贸易组织的倡议。7月9日,欧共体把这一倡议以12个成员国的名义向乌拉圭回合谈判体制职能谈判小组正式提出。4月,加拿大非正式地提出了建立一个体制机构的设想。5月17日和10月18日,瑞士与美国也分别向关贸总协定体制职能谈判小组正式提出提案。

  1990年12月,在乌拉圭回合布鲁塞尔部长会议上,贸易谈判委员会提议起草一个组织性协议。经两年多的修改和各谈判方的磋商后,1993年11月,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前,各方原则上形成了“建立多边贸易组织协定”。在美国代表的提议下,将“多边贸易组织”易名为“世界贸易组织”。1993年12月15日,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关贸总协定部长会议上,正式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根据《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规定,1995年1月1日世贸组织成立。1995年,世贸组织与关贸总协定共存一年。1996年1月1日,世贸组织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

  中国是建立“总协定”的23个创始国之一。1950年3月台湾退出“总协定”,1965年又以观察员身份加入。1971年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台湾被逐出“总协定”。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61年10月30日前苏联在新地岛上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威力最强的一枚氢弹:“沙皇炸弹”的爆炸实验。

    沙皇炸弹,型号为RDS-220氢弹,代号为“伊凡”,是在冷战时期由苏联所制造的实验氢弹,总共制造了两枚。“沙皇炸弹”之名即意谓着它是“炸弹之王”,因为它是人类至今所制造过所有种类的炸弹中,不管是在体积,重量或者威力上都是最强大的炸弹。它的爆炸当量(yield)本来相当于1亿吨的TNT炸药,不过苏联当局忧心试爆后的核子落尘对环境的严重影响导致内政难题与外交风波,因此将核弹缩减为5000万吨的爆炸威力。尽管就算被删减了一半的威力之后,沙皇炸弹的威力依旧为二战末期投掷于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的3846倍。虽然苏联成功完成试爆,沙皇炸弹仍然从未列入现役武器,苏联军方仅仅想要利用沙皇炸弹作为苏联在军力上的象征与展示。

    沙皇炸弹是一种具备三阶段性爆炸的氢弹武器,虽然说它的爆炸威力被消减为5000万吨,但是仍然相等于二战中所有使用的炸弹总量十倍。它的第一阶段的起爆以核分裂为准,然后压缩程序变成核聚变;大部分的氢弹都是利用第一阶段所产生的能量压缩成倍增的核聚变阶段,也就是从裂变引发聚变,聚变释放出的中子诱发出更剧烈的裂变;沙皇炸弹的威力在这一点上成功地表现出来。

    理论上只要三个阶段全部完成就能够释放出100百万吨的威力,不过经过俄方物理学家的计算与评估后,假设沙皇炸弹在英格兰中部发威,尤其为了造成大规模地面破坏效果而以低空方式引爆,其引爆后含有放射物质的落尘也会轻易地影响到华沙公约组织国家;如果再当时的西德上空引爆,致命的落尘更是影响到苏联的边界地区。

    为了以落尘着想,原来包覆融合蕊用的铀238被换成铅,这样也就能将融合反应中,扩大进行裂变反应的铀原子与中子的速度。在融合阶段中的中子加速裂变的过程也就被终止,因此全部的能量中大约97%来自于核聚变方式(吊诡的是依照核聚变的特性来讲,这枚皇帝老子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干净的核武器,有庞大的当量但是致命的落尘却很少);后来的试爆也都比照这个方式,以避免无法预期与控制的落尘造成邻近或偏远地区以及国家的严重影响。

    爆炸当时所产生的火球爆炸当时直径就长达4600米,远超过引爆的高度,所以火球很快地就席卷了大地;之后又几乎扩散到刚刚轰炸机投掷的高度,而且将近1000公里外的地方都还看的到。爆炸后的蕈状云宽达将近40公里,高达60公里,比珠穆朗玛峰还高7倍多;爆炸产生的热风甚至可以让远在170公里以外的人受到3级灼伤,爆炸的闪光还能造成220公里以外的眼睛剧痛与灼伤,甚至造成白内障以及失明。至于整个爆炸连芬兰都能看的到与感觉的到,因为造成当地房屋的玻璃破碎;爆炸所产生的暴风压力就高达每平方300磅,足足吹送了将近1000公里的范围。虽然这一次试爆是在空中试爆,但是往地球传送的震波被美国地质调查仪侦测到引起芮氏地震规模5~5.25级的地震。

    距离测试地点55公里外的塞佛尼殖垦地(Severny settlement)中所有木造或砖造的房屋全毁;数百公里内的木造房屋均全毁,只有砖造或石造房屋残留,但是都没有门窗与屋顶;爆炸后的电磁脉冲波(EMP;Electromagnetic pulse)足足造成了一个小时的无线电通讯空窗期;爆炸后所引发的大气扰动(atmospheric disturbance)环绕了地球三次。

  60年代后期起,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国际局势趋于缓和,各种类型的裁军谈判开始出现。裁军谈判既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反映了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和人民要求和平安全的心声。

  裁军谈判有三种类型。一是美苏双边的谈判,主要涉及双方的核武器(包括在欧洲的导弹);二是欧洲国家之间的谈判,主要涉及欧洲的常规军备。三是联合国举办的多边裁军谈判,议题比较庞杂。欧洲的常规军备谈判有些是集团对集团的双边谈判,有些是包括欧洲所有国家的多边谈判。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美洲国家,是北约成员,又在欧洲驻有常规部队,因而也参加欧洲的谈判。

  目前正在进行的欧洲裁军谈判共有三台。第一个是1973年10月30日起在维也纳进行的中欧裁军谈判,参加国有北约集团的英国、联邦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美国和加拿大;以及华约集团的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共11国。中欧裁军谈判如今已迈入第15个年头,可谓世界上最旷日持久的谈判。

  第二个是1984年1月起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欧洲裁军会议。参加国包括除阿尔巴尼亚以外的所有33个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和加拿大,共35国。其第一阶段会议已于1986年9月结束。

  第三个谈判由北约组织16个成员国和华约组织7个成员国参加,预备会议正在举行,正式谈判将于1988年底开始。

  这三场裁军谈判虽然在范围、任务、参加成员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是互相联系的。所以,从总体上看,欧洲裁军谈判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73—1986年为第一阶段,其特点是毫无成效,且又拖而不断,1986年后为第二阶段,以欧裁会达成斯德哥尔摩协议为转机,出现成功的迹象,但具体成果的实现,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973年10月30日,举世闻名的连接欧亚两洲的大桥——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正式建成。大桥长1560米,宽33米,桥面可以并排行驶六辆汽车。这是一座吊桥,海峡两岸每边有一个“门”字形的桥塔,有165米高。两个桥塔连着两根58厘米粗的钢索,这钢索是用11300根五毫米的钢丝拧成的。大桥没有桥墩,整个桥身就吊在两根钢索上。西岸的桥塔重6万吨,东岸的桥塔重五万吨。如果桥上停满汽车,西岸的桥塔就会向里倾斜86厘米,东岸的桥塔会向里倾斜90厘米。如果碰上海面上刮大风,大桥会左右摆动一二米。不过,这些都不会发生什么危险,不必为之恐惧。这座桥上规定只行驶汽车,不准行人步行通过。大桥的桥面离海面64米,各种大型船只都可以在桥下通行无阻。

  博斯普鲁斯海峡在土耳其境内,它把土耳其的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从中切开,一分为二。现在,这座大桥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把这座城市连成一个整体。大桥的正中有一道白线,白线以东是亚洲,白线以西是欧洲。

    1979年10月30日,美国科学家最近利用高空气球,测出了星际空间的反物质流。这是在地球上的实验室以外第一次发现反物质。

    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科学研究人员最近把60层楼高的充氦大气球放到35公里的高空。气球上装载了5000磅重的高灵敏度科学探测器材,其中包括一个300磅重的低温超导磁体。气球在高空中飞行了8个小时,它的探测器的磁场测获了28个反质子。

    科学家们认为,这一发现对宇宙起源的研究将发生重要影响。

    据报道,研究基本粒子的科学有在几十年前就得出结论,每一种正常粒子都可能有相应的、电荷相反的反粒子存在。如带阴电的电子有带阳电的反电子,带阳电的质子有带阴电的反质子。而且,在实验室的试验中,物质和反物质相撞时,两种粒子都消失而产生出能量和新的粒子。

    现代天文学和宇宙学上使人困惑的问题之一是,在宇宙空间明显地没有发现反物质。一种宇宙理论认为,在宇宙创始时曾形成数量相等的物质和反物质。为了解释为什么没有在宇宙空间发现反物质的现象,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由于反物质内在的不稳定,自从宇宙创始到现在,反物质已经衰变殆荆美国科学家的这次重大发现否定了这种解释,它证明了作为反物质的主要形式的反质子是稳定的,而且可以存在千百万年。

  1983年10月30日北京时间12时12分,北纬40度、东经42度,据我国地震台网测报,土耳其东部地区(后查明是土耳其东部埃尔祖鲁姆山区)发生7.2级地震。 已有800多人死亡,300多人受伤,地处震中的帕辛莱尔县的100多个村子的房屋全部倒塌。

  土耳其总统埃夫伦和总理乌卢苏当天飞往灾区了解灾情和慰问受灾的居民。埃夫伦还向全国发表文告,号召全国人民立即投入救灾运动,支援灾区人民。

  土耳其位于世界有名的地震带,这里经常发生地震。这次地震是本世纪以来土耳其发生的第37次较大的地震,是7年来最强的一次。

  我国国家主席李先念于11月1日致电土耳其共和国总统凯南埃夫伦,对土耳其发生强烈地震,表示慰问。“我相信,勤劳勇敢的土耳其人民在土耳其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将迅速克服这次地震造成的困难,把家园重建得更加美好。”

  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出决定:设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会,长期资助我国贫困地区品学兼优而又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孩子重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的具体资助方式包括:

  一、设立助学金,长期资助我国贫困地区品学兼优而又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二、为一些贫困乡村新盖、修缮小学校舍;三、为一些贫困乡村小学购置教具、文具和书籍。这家基金会将本着取诸社会、建立基金、公诸社会、造福孩子的宗旨,为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做出贡献。

  据了解,我国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5年,基础教育则更为薄弱,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生流失量呈上升趋势,在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190多个县中,中小学生因家庭困难而无法上学的状况则更为严重。

  经中国人民银行和民政部批准,于1989年3月成立的这家基金会,其宗旨是,争取海内外关心中国青少年事业的团体、人士的支持和赞助,促进中国青少年工作、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和福利事业的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促进国际间青少年的友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基金会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共同创办。

  10年之后,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旨在动员社会力量办学、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达17.82亿多元人民币,捐建希望小学7549所,资助220.9万名贫困儿童重返校园。我国城市公众93.9%知道希望工程,它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民间社会公益事业。

  1990年10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1990年7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人口为1133682501人,按台湾当局今年公布的台湾人口数据,港英政府、澳葡政府公布的1989年底香港、澳门的人口数据推算,我国总人口为1160017381人。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手工汇总结果还包括人口的性别构成、民族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拥有的家庭数目最多: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276947962户,平均每个家庭人口为3.96人。大陆各省、市、自治区1989年7月1日至1990年6月30日,出生人口为23543188人,死亡人口为7045470人,这意味着现在大陆每天出生6.45万人,死亡1.93万人。

  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180030060人,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由22.81%下降为15.88%。

  第四次人口普查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普查,约700万人作为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投入了这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这次普查的结果表明,我国人口猛增的势头确已得到控制,但人口形势依然严峻。

  这次人口普查的误差率为0.6‰。

    1990年10月30日晚上7点30分凿通了英吉利海峡(法国叫拉芒什海峡)的海底隧道,实现了英国同欧洲大陆历史上的首次连接。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这是“一个极为令人激动的时刻”。

    这次凿通的隧道,是英法海峡隧道工程中的服务隧道。整个工程由两条直径各为7.6米的火车隧道和一条直径为4.8米的服务隧道组成。这次凿通的服务隧道预计在4周内完工,到明年1月中旬可以行人,并为将在明年夏天凿通另外两条隧道提供地质数据。

    凿通这条服务隧道花费了3年多的时间。根据英法两国政府 1987年7月签署的海峡隧道条约规定,海峡隧道将于1993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届时,仅用35分钟就能穿越英吉利海峡。

  1991年10月30日,中东和平会议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开幕。这次会议由美苏两国联合发起,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经过40多年交战状态和经历5次战争后第一次坐在一起。

  开幕式在西班牙老王宫的圆柱大厅举行。在“T”型会议桌顶部就座的是美国总统布什等美国代表团、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等苏联代表团,以及东道主西班牙首相冈萨雷斯等。欧共体、约旦和巴勒斯坦联合代表团、叙利亚、埃及、以色列和黎巴嫩等代表团分别坐在“T”型会议桌两侧。联合国、海湾合作委员会和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的代表也出席了开幕式。

  在为期3天的会议上,阿以双方各国陈述了自己对解决中东问题的立常双方在原则问题上都固执己见,互不相让。分歧的焦点是领土问题。阿拉伯国家坚持以色列应执行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撤出它在1967年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以“土地换和平”。以色列则以自身安全为由,拒绝归还这些领土,并要求同各阿拉伯国家单独签署和约,以“和平换和平”。阿以双方的态度在正式发言中虽然都很强硬,但实际上也都表现了不同程度的灵活性。以色列和约旦代表暗示,两国有望单独签订和约。叙利亚首次宣布,只要以色列军队撤出其占领的戈兰高地,它就有可能同以色列签订安全协议。阿以双方本来在和会第之阶段双边会谈的地点问题上分歧甚大,经磋商也初步达成妥协,避免了因程序问题而使刚刚开始的和谈夭折的危险。美国和苏联均呼吁阿以双方作出步,以使争取中东和平的势头保持下去。

  中东问题错综复杂,决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此次中东和会开幕,反映了中东各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这是迈出了通向中东和平的第一步。

  1992年10月30日,中日联合登山队11名队员成功地登上了南迦巴瓦峰。

  这些勇士是中方队员加布、次仁多吉、边巴扎西(A组),桑珠、达穷、大齐米(B组);日方队员山本一夫、青田浩、山本笃(A组),三谷统一郎、佐藤正伦(B组)。

  险恶挺拔的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最高峰,海拔7782米。这里山体陡峭,气候多变,冰、雪崩频繁,给攀登者造成极大的困难。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曾为攀登此峰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努力,终因气候恶劣,登至7460米时受阻,被迫中止攀登活动。

  1992年,中日联合登山队重振雄风,9月11日进山开始攀登南迦巴瓦峰活动。他们于10月11日到达6900米的五号营地,由于山上连降大雪,于10月21日撤回到4850米的二号营地。10月24日,联合登山队再次向上攀登,由于天气突变,攀登者只好就地宿营。

  10月30日早晨8点30分,中日联合登山队6名A组队员再次突击顶峰,经过数小时的艰险攀登,终于将中日两国国旗插上了这一处女峰峰顶。中方3名A组队员的登顶时间是12点09分,日方3名A组队员的登顶时间为12点18分。

  B组的6名中、日队员是今天凌晨4点钟从六号营地出发的。他们中的3名中方队员于14点32分登顶成功,两名日方队员于14点39分登上峰顶。另一名日方队员重广恒夫登至7250米处,因体力不支而放弃登顶。

  这次登山活动的成功,是世界登山史上的又一创举。

    1995年10月30日,从东部到西部,千千万万加拿大人在电视机前度过了紧张而又不安的一天,当魁北克全省公民投票结果公布之后,人们才为魁北克省继续留在加拿大而出了长长的一口气。

    魁北克省是加拿大东部的一个省,面积15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有700多万,其中近80%为讲法语的法裔居民。部分法裔居民与其它各省以英裔居民为主的居民之间,一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时时想脱离加联邦政府自成一国。

    以脱离加拿大为目的的魁北克人党在1994年9月份的省选中获胜,掌权以后,曾计划在1995年6月份进行公民投票,以决定魁省是否独立。但由于时机不成熟而推延到10月30日。

    连日来,为了“留住魁北克”,在全加各地都能看到许多动人的场面。克雷蒂安总理在电视上发表讲话,诚恳呼吁魁北克人留在加拿大;在安大略省,妇女们眼含热泪表示“统一的加拿大是我们的选择”;在温哥华,连儿童也在标语中写出了他们的心声,“魁北克,我们爱你”。

    最让人感动的场面是在蒙特利尔市,15万来自全加各地的男男女女,10月28日顶风冒雪赶到市中心广场,以他们的深情呼唤和拥抱,让魁北克人看到,没有人愿意这个省脱离加拿大。从整个的“挽留运动”中不难看到,维护国家团结和统一的热诚,已远远超过了政治上的“离合与利害之争”。

    在30日的投票过程中,有近500万魁省人顶风冒雪前往数十个投票站参加公决投票。在蒙特利尔,魁独派总部和维护统一的联邦派总部灯火辉煌,在等待统计结果的数小时内,人们以焦急不安的心情密切关注着百分比的变化。在蒙特利尔市中心,大批全副武装的防暴警察在街头设置了警戒线,把支持魁独和反对魁独的人群隔离,直升机也在天空中巡逻,以防不测。

    当维护统一的联邦派以50.6%的微弱多数,险胜49.4%坚持魁独的结果公布后,举国上下虽然松了一口气,但人们的心情仍感非常沉重。克雷蒂安总理在午夜发表了电视讲话,指出魁省这次投票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人民。他感谢魁省人民选择留在加拿大,同时也承认魁北克省的独特地位,以及将在修宪等问题上作出改革。新不伦瑞克等省省长也在连夜发表电视讲话,表示愿意与魁省重开修宪谈判,但其他的省长则反应冷淡,表示不通过修宪也能满足魁省的要求。现场接受电视采访的加政界权威人士表示,魁省内统独两派之间的争执短期内不会平息,魁省与其它各省之间的紧张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会得到缓和。

    对这次魁省投票的结果,胜者不感可喜可贺,败者则表示要继续努力,直至魁北克省完全独立。此间舆论认为,在今后三五年内,魁北克问题将再次成为加拿大政治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围绕魁独产生的争论将会持续不断,加联邦政府为应付这一烦人的难题,可能无力也无心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国内天气| 国际天气| 空气质量| 生活指数

Copyright©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8012671号-3